內容/劉仁州
文字整理/劉曉芸
批判、論斷、評斷性的講話或神情態度。媽媽的一個眼神,媽媽的一句話,或者一個口頭禪,對小孩都會形成很大的傷害。也許媽媽沒有這個意思,但是孩子他感覺就是這樣—被批判、被論斷。也許媽媽只是一句開玩笑、輕鬆地說:「你真沒用。」但是聽在孩子的耳朵裡面,那就是一種否定。
很多的問題,不只是家庭裡面,社會上、在一個團體當中,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有時候會陷入一種困境局面,因為我們常常依自己的習慣、依自己的感受來決定事情的「對、錯」。
對方的這個動作在我過去的習慣裡面,或者在我過去的生活裡面,是會被罵的,是會被攻擊的;那無形之中,當我看到對方做這個動作,我就會感到緊張,我會感到不舒服,甚至我會感到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憤怒會上來。然後我就會開口去挑剔、去要求、甚至去指責,而那個被攻擊、被指責的人,當然也會覺得很不舒服,他當然也會為自己辯護;這種自我防衛是一種本能。然後不只是防衛,如果對方的個性是比較強是、強硬的,他甚至會做出反擊的舉動;不只是要捍衛自己,還要反擊回去。
我因為我的不舒服,我開口造成另一個人的不舒服,另外一個人的不舒服,他又反擊回來。本來是攻擊的人,之後變成被攻擊的人,那當然我也會有情緒。這樣的一來一往之後,「關係」就會陷入更大的困難。
我們忽略了我們彼此之間的那種「差異性」,我們本來就是很不一樣的。對「不一樣」沒有那一份包容,沒有那一份尊重,「不一樣」就會變成衝突,「不一樣」就會變成傷害。這個對「關係」來說,殺傷力就很大。
我們要學習的態度是「我的不舒服就是不舒服,而不是我就是對的,對方就是錯的。」我有不愉快的感覺,有不舒服的感覺,有受傷的感覺,不代表我就是對的;那個傷害我、讓我有不舒服的感覺的人,不代表他就是錯的。
如果說對方:「你這樣的動作是不好的。」這個會被解釋成攻擊。Judgmental其實就是一種攻擊,對對方的所作所為的批判。攻擊的結果必然導致防衛跟反擊。反過來說,我攻擊的意思就是:你有問題,問題在你;我今天的不舒服是因為你,你造成我不舒服。
我們的表達要學習的是「純粹表達自己的感覺」:我覺得不舒服,因為你這樣的舉動,我覺得不舒服;是我有問題,因為我對這樣的舉動,我不喜歡,或者:在我的習慣裡面,這樣是不好的,但是這是我的感受,這是我的經驗,這是我的問題。我感覺不舒服,不是你有問題,是我有問題。
當我們用這樣的態度跟對方相處,就能夠促成彼此的了解;彼此的了解,也帶來彼此的尊重。我會知道在哪一個人的面前,我不講什麼話,我不做什麼舉動,因為我知道他很在意,他的在意來自他的文化、他的習慣。當兩個人是友善的,彼此就會願意符合彼此,如果我今天對你充滿了敵意,我就知道你越討厭這樣,我就越故意這樣。
Komment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