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劉仁州

【2024年華人行動 系列活動】Ep.07 不求改變,但相信改變

2024年華人行動 系列活動

安靜聆聽內心的聲音

主題/不求改變,但相信改變


主講/劉仁州老師

文字整理/吳郁頴



不求改變但相信改變,

是一種生活的態度


人的生活會充滿壓力、挫折、衝突、痛苦、失落,最主要原因都是因為我們想要改變的部分,都在關係親近的人身上。你覺得你為他們努力,他們就應該要改變。你也覺得如果他們改變了,你的努力才有結果,心情生活才會有輕鬆快樂,有滿足感、有成就的感覺。我們每天很辛苦,但心情都被別人牽動。


孩子聽話一點、用功一點、成績好一點,我們就非常快樂。如果孩子不聽話忤逆、頂嘴,他不好好的努力,表現不佳、成績不好,我們就如同跌落萬丈深淵,充滿了抱怨、批評、指責,有些人是充滿了自責、自怨自哀。


這種方向的改變,常常是我們生命痛苦的來源。


為什麼我們那麼執迷不悟?

為什麼我們每天眼睛一睜開,一直到晚上躺下床,我們一心一意想要的,就是「想要改變」?


因為我們覺得如果不改變,套一句在大陸通俗的話,就是「躺平」。如果不求改變就是「躺平」,就是什麼都不做、不努力。做人怎麼可以這樣?做人一定要努力、一定要上進、一定要求改變。


這個就是我們生命掉進去的迷思裡面,

好像「不捲(不積極、不競爭)」就是「躺平(消極、擺爛)」。


事實上還有一種生活的態度,

就是我不求改變,但我相信改變。



我們的文化、我們的祖先,有很多這方面的體會和智慧。譬如說:「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」;「做事在人,成事在天」;「盡心盡力,把結果交給老天」,這些都是一種生活的智慧。


改變不是「人」的事情,

改變是「老天」的事情,

老天行改變之事。


那「人」要做什麼?


人要去做的就是去關心、去關愛、去付出愛。去愛一個人,最重要的表現就是「尊重」、「了解」、「接納」。當我們去愛一個人,去尊重一個人,當你願意付出你的努力,願意耐心的、溫柔的陪伴, 去了解、去接納這個人,「改變」在適當的時候,適當的環境,適當的情況底下,就會自然的發生。


改變的念頭,不是來自我們自己,而是來自對方。對方從他心裡面願意改變;我們所做的只是對「改變」的相信。因為「沒有改變」、「不可能改變」、「永遠都不改變」,我們就會失去希望;但是「太刻意改變」、「太強求改變」,我們又會陷入情緒、陷入痛苦中。


我們的生活,不要一心一念都在想要去改變別人,或是改變自己。

但是我們又不能沒有改變的希望,

所以我們要相信改變


當一個生命,他感受到足夠的被尊重、被關愛,他感覺到他有被足夠的了解、被足夠的接納,這個生命很自然的會願意改變。他會感覺到他的內在慢慢的有一種力量--他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。甚至他會想要跟這一位這麼尊重他、這麼愛他的人,建立良好的關係。所以他如果要改變,他會很自然的朝向這個人最希望在他的生命裡面所看到的樣子;「他希望我怎樣」,如果這個希望是合情合理的,那我很願意。


一個人的改變,是從心裡面他願意。



很多孩子打電動、打電玩;很多老公打牌、喝酒;做媽媽的、做太太的常常對他們都充滿了一種期望,也很努力去做些什麼,有時候忍不住也會抱怨、也會指責。其實這些被抱怨、被指責的人,他們只是不願意去改變,因為他們沒有動力。但是如果他的生命被看見、被了解、被尊重,那這個生命自然地就會想要改變。


有很多人說:「我盡力了,我都去了解他了,我都去尊重他了,可是他好像吃定我了;我越柔軟,他就玩得越厲害」。我們都知道一個物件它在運動的時候有一個慣性,有一段長期時間它要往東,而你一直把它拉著往西,當你拉的越大力,它往東的力量也就越大;所以你們已經形成了一種拉扯與對抗。


跟你互動的對象也是如此。那你現在突然,把你拉往他往西的力量放掉了,你說他不會往東衝的更厲害嗎?當然會啊。但是如果你放掉了三天,你就覺得「不行」,看這種情勢要再拉回來,你又開始掌控他、命令他、指責他、要求他,那他就覺得「我好不容易放了三天的假,現在又要回去過這種跟你糾纏、跟你對抗的生活」,他當然改變不了。甚至他不相信你,他覺得你的放鬆,你表面上說尊重他,你表面上說願意去了解他,這都是你的計策,這都是你的手段,你不是真心的。要過這樣的一種生活的觀念跟態度,你還要通過這一層的考驗。


到一個時候,這個人,不管他是你的親密伴侶,或者是你最鍾愛的孩子,他願意相信你,他知道你已經完全不一樣。你的愛,你的尊重是出於你的內心,而不是你的伎倆、不是你的計策。這個時候,他就會開始感覺到他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,他要為自己的生命下一個決心。他會感覺到,他的內在有一種溫暖,有一種力量可以滋生上來,這時改變是可能的。


當我們的愛,我們的尊重,

我們的了解跟接納,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時候,

改變就會自然的發生。




了解線上活動「安靜 傾聽內心的聲音」,請點下方按鈕







24 次查看0 則留言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