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劉仁州老師口述,劉曉芸整理)
一般在生活中,當我們在面對他人的時候,尤其是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,不管是小學低年級、中年級、高年級,或者是國中、高中;我們在面對他們的時候,我們生命中曾經跟他們年齡相近的那個部分,會被他們觸發。當我面對一個小學生,如果我小學的時候,曾經是受到排擠的,甚至我是不喜歡那個階段的自己,那這個部分會跟我們眼前的這些孩子產生互動。
如果小時候我很討厭那種很愛講話、動作很粗魯的人,那我現在面對那個隨便就講話,甚至動作很粗魯的人,我莫名就會有一股討厭或是憤怒的感覺跑出來。當我們受到環境、對方的刺激,我們的情緒是變化是很快的。
所以我要怎麼樣去告訴孩子:我是怎麼樣的人;我希望自己跟他們在一起的時間,是一個怎麼樣的一個時間;我會期望跟他們的互動是怎麼樣的方式,譬如要講話要先舉手,如果已經舉過一次手,那也許至少要等2個人或3個人之後,才可以再舉手發言,有時候也要給其他人機會等等。孩子能不能遵守跟大人的約定,跟做老師、家長的我們怎麼樣去追求跟他們之間一些約定的原則,有很大的關係。
很重要的是怎麼樣在這個過程中,從頭到尾都能夠心平氣和、愉快、享受共同相處的時光。一個很根本的基礎,就是我們要很喜歡這個年齡層的孩子;但是如果我不喜歡那個時候的自己,我們要去喜歡這個年齡層的孩子,就會陷入困難。
越是這樣的時候,我們要回到過去,陪伴那個時候的自己,陪伴自己走過一些不愉快的事件和記憶,跟當時的自己說說話,陪伴他、了解他、支持他,擁抱他。透過這樣的內在工作,可以協助我們可以去喜歡這個年齡層的孩子。喜歡的意思就是那個很文靜的,我們很喜歡;那個很好動,我們也很喜歡;那個很調皮搗蛋的,我們也很喜歡。而不是我們只喜歡某一種特質的孩子,喜歡他跟認同他的作為是不一樣的,我們可以喜歡這個孩子,但是不認同他這樣子的行為;我們怎麼跟他講,跟他表達。
很多做父母的大概都經驗過這些過程,當自己的孩子在什麼年齡層的時候,我們好像在重新過自己過往的人生一樣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