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劉仁州老師口述,劉曉芸整理)
有些人他會覺得你這個生命有價值、你這個生命值得,是因為你表現很好;譬如說你很聽話、你很勤勞、你很用功、你能夠把事情做的很漂亮,所以你這個人很有價值;用你的「表現」來定義你的價值。另一種對待是因為你存在,所以你就很有價值。因為你是「生命」,不管你有沒有表現,不管你表現的好不好,因為你是生命,你就很有價值;你的價值是因為你「存在」。這是兩種不一樣的對待生命的方式。
很多父母對他的小孩是用「表現」來決定他的價值。很多人在對待另一個人也是這樣,特別是上對下的關係:老師和學生、長官與下屬等等。
我們對待一個生命,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談到他的「表現」,但是我們怎麼樣不只是看到他的「表現」,我們也看到他的「存在」?所以我們對他的表現,我們只是聽聽,我們去了解;但是我們對他的存在,我們表示那一份愛跟尊重。
我們對一個生命的愛跟尊重,
是對這個生命的「存在」,
而不是對這個生命的「表現」。
如果因為你表現,所以我愛,那當你表現不好或是沒有表現,那我是不是就不愛了?今天你很乖很聽話,我愛你;那如果改天你調皮搗蛋,我是不是就不愛你了?
但其實不管你有或沒有表現,表現的好或不好,我都是愛你。但是如果你很聽話,我愛你的方式可能不同,我可以欣賞你、肯定你;如果你調皮搗蛋,那我愛你的方式可能就是跟你好好的講一講、聊天,告訴你事情不對的地方,應該可以怎麼樣。我這樣跟你講話,我是出於一份愛,帶著愛去做這樣的事情。
怎麼樣去看見一個生命的「存在」?
一個人他怎麼樣會覺得「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」,就是我的「存在」有沒有被我很在乎的人重視或看見,我的父母、我的兄弟姊妹、我的重要親人,他們有沒有重視我的「存在」,還是他們只有不斷的在要求我的「表現」。
有些人說:「我從小沒有感覺到我被要求表現….」,但是你有沒有感覺到很溫暖的陪伴、支持,感覺到他們花時間陪你、照顧你、跟你說話、跟你一起玩?
如果他們各自都有各自的事情忙碌著,雖然他們沒有要求你的表現,但是他們也沒有看見或重視、珍惜你的存在。他們沒有要求,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在乎你,或者他們看不見你,他們都各自沉浸在自己的需求跟困難裡面。也就是說,如果父母壓力太大,父母太緊張,父母是沒有能力注意到小孩。
如果現在自己已經為人父母,在孩子小的時候因為自己的狀況而沒有注意到小孩,這是一個事實,我們就去承認;而這個事實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傷害的,我們也去認知。如果有機會我們就去致意,去跟孩子們說:「對不起,因為那時候我太忙了,壓力太大,我忽略了你們。這個部分對你們是有傷害的。」我們要接受這樣一個事實,也要接受過去的自己。
但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不在那個部分。
我們學習的重點是在「我是一個小孩」,
我們學習的重點不在「我是一個媽媽(爸爸)」。
我是一個媽媽(爸爸),我怎麼對待孩子,這個不是重點;
重點是我是一個小孩,我的爸媽怎麼對待我。
我在哪裡失去了我生命的力量?
當我們把力量找回來了,我成為一個有力量的個人,那我才能夠去問我做為一個妻子(丈夫),我對我的另一半好嗎?我做為一個母親(父親),我對我的孩子好嗎?我有哪些地方我虧欠了他們?我有沒有勇氣跟他們承認這個事情,去跟他們做一個表達。
但這個是當我們成為一個有力量的生命的時候,我們才去做這樣的事情。當你的力量還沒有回來,然後你還不斷的要求自己,那麼你越上課,你就越痛苦。你就會發現:我幾乎欠全世界的人,我背負太多的債務,對不起這個、對不起那個,對不起我的父母,對不起我的兄弟姊妹、對不起我的小孩,對不起我的伴侶。
我們不能懷抱這種感覺在過生活,所以我們一定要去看見「我們是一個小孩」,然後我們一定要去陪伴內在小孩,愛那個小孩,療癒他從小受到的創傷,彌補他從小應該要得到而沒有得到的那一份重視、疼愛、陪伴。內在小孩的感受慢慢的會越來越健康,我的生命精力也就會慢慢回來;這個時候我們才有辦法面對「責任」。
我們做一個「母親(父親)」,它是一種責任;做一個「妻子(先生)」,它有時候也是一種責任。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很努力的在「盡責」,但是我們裡面有沒有那種很愉悅的感覺、很快樂的感覺、很滿足的感覺,這個是我們內在小孩的部分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