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劉仁州

【「劉老師說」系列】 看見真實的孩子,而非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

口述/劉仁州

文字整理/劉家蓉、劉曉芸



對小學生,幼稚園、小學的孩子,如果父母太過於重視功課或成績,覺得一個孩子如果能夠把他的功課做好,把考試考好,那他就是一個好孩子;那我覺得到最後,就會逼著這個學生用各種方式:譬如說把什麼東西藏起來、把什麼東西丟掉、把什麼東西忘記、甚至生病讓自己沒辦法去上課、讓自己沒辦法去考試,或是考試的時候突然間出狀況。


孩子他的生命在那個狀態,但是他在表達上面,他沒有能力去表達,可能不敢表達,也沒有辦法表達。其實孩子他需要的是被看見,看見他就是一個生命。你愛他是因為他是一個生命,而不是說因為他有認真讀書、認真寫作業,因為他可以把書讀好、把成績考好。所以我覺得如果你欣賞他,你喜歡他,你就會發現他自然的他會去喜歡功課,他自然的他會想要把成績考好。


很多父母都用他們的力氣想要讓孩子變好,而他們沒有啟動孩子生命的內在的能力,讓孩子他自己想要好,不只是他的生活他的行為會好,他的功課他也會自己把它照顧好。當他感覺到他的生命是被尊重的,是被愛的,是被喜歡的,是被珍惜的,這個也就是所謂的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有被建立。


父母很多的作為,其實是不斷再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,他存在的感覺越來越低微,那這樣的狀態裡要求他要有好的行為出來,要有好的表現成果,這是很矛盾的。


身為一個老師,面對小一到小四年紀的學生,你怎麼愛一個不是你自己的孩子?孩子的命運跟隨他的父母。父母是怎麼樣的父母,他們的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孩子。如果這個父母聽不進去、觀念改不過來,那這個孩子的命運就只能那樣。即使你再怎麼愛他你不可能跟他站在一起跟父母對抗,對抗的結果不會使父母更好,只會使父母變得更糟糕。所以很多的關鍵不在小孩。


青少年就不一樣,青少年他們慢慢地跟父母的生命要分開,他們要成為他自己。所以幫助青少年建設一個好的自我,協助他更有力量、更有方法去應對父母,去跟父母建立關係。如果有一個好的指導,那這個青少年也許會慢慢的掌握到技巧與要領,當然如果他必須脫離父母,這也是他判斷決定的結果。




556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