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口述/劉仁州,文字整理/劉曉芸)
「這是誰的家?」
是「我們」的家,
還是「我」的家?
當我們在講話的時候,我們的口氣會呈現我們生命的狀態,我們的表達會告訴別人我們關注的點。
當我們講話太強勢的話,就會讓人家感覺:這是「我」的家;孩子們都會感覺:這是「媽媽」的家,媽媽的家要按照媽媽的規則。但是如果這也是「孩子」的家,這也是「老公」的家,那我們這個家的規則就不是我作為一個媽媽一個太太來定,而是我們大家來商量,協商怎麼樣會覺得比較舒適。
如果我給你方便,你也給我方便,那我們大家都方便。但如果我要的方便,造成你的不方便,你要方便也造成我不方便,結果我們大家都不方便。也就是說,如果每一個人都只有想到自己,我們想不到別人,那這個家就會很亂。但是如果每一個人在照顧自己的同時,他會去考慮到別人的存在,別人的感受、別人的需求;然後他的需要,盡量不要造成別人家的困擾,那這樣的話,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空間就會比較愉快。
孩子的房間,是「孩子」的房間?還是「我給你」的房間?如果是孩子的房間,孩子愛怎麼樣就怎麼樣,不愛整理也沒關係,因為這是「孩子」的房間,只要孩子住的高興就好。如果是「我給你」的房間,那你就要弄得讓我滿意,你不要讓我看了以後,我很不舒服。
一個家庭裡面,
怎麼去定義「個人的」跟「共有的」
這個家庭裡面哪一個地方是屬於你個人的?哪一個地方是大家共有的?空間是這樣,時間也是這樣。哪一個時間是你個人的?哪一個時間是大家共有的?
如果大家都有共識:我認為這是我的地方,你也認為這是我的地方,我可以在我的地方很自由,你也尊重我在我的地方的自由,我們的相處就會很愉快。但是如果我認為這是我的地方,而你不認為這是我的地方,我們之間有認知上的距離;我想要自由,你不讓我自由,因為你覺得這不是我的地方。這個之間,如果你很堅持我也很堅持,我們兩個就會硬碰硬。但是如果我覺得這是對我的生活很重要的,我們就要坐下來談談,然後搞清楚我們最後能夠共同的同意「這是我的地方」或者「這不是我的地方」,我們要有一個共同的認知,這樣我們才能夠好好地生活在一起。
空間如此,時間也是如此。所以你就會發現要好好的生活,就要會好好的說話。如果我們一家人,我們彼此之間沒辦法好好的說話,說不上兩句氣就上來了,或者聽不到兩句,就不想再聽下去,就想叫對方閉嘴,那我們這一家人怎麼好好地生活在一起?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