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劉仁州老師口述,劉曉芸整理)
悲傷不是對錯的問題,悲傷是有它一定的原因。面對悲傷的情緒一方面去體會、去體驗,一方面去了解;當我們去體驗它、了解它,這對悲傷的感覺就是一種尊重,但是如果我們去判斷它:這個悲傷是對還是不對?是恰當還是不恰當?那我們就是悲傷的感覺不尊重。
感覺沒有對錯。有些人的感覺太強烈,有些人的感覺很薄弱;有些人非常的悲傷,有些人根本感覺不到悲傷,這些都不是對錯的問題,而是「為什麼這樣?」、「怎麼會這樣?」、「這個情緒背後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原因?」、「什麼造成這樣的一個情況?」
那當然,我們都需要學習面對生離死別。為什麼太陽下山我們不會悲傷?為什麼太陽升起我們不會那麼高興?太陽的升起降落也是一種生離死別的形式。那為什麼人的離開、某些東西的失去,我們就會那麼難過?
「變化」是會有感覺的,怎麼學習去面對「變化」?怎麼樣對「變化」的感覺恰到好處?
如果我們的感覺太強烈,是不是跟過去—當我們還是小孩子、還不能接受失去的痛苦的時候—而我們在那時候失去了一些很珍貴的、很在乎的、很在意的東西。當有強烈感覺的時候,回過頭去陪伴當時的自己。
因為很多時候的那些感覺,是需要被陪伴的。如果我們小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而沒有被陪伴,那個感覺就會延續下來;長大了如果碰到某一件事情,那個感覺就會特別的強烈。那是因為過去曾經有一個事件的感覺,沒有被好好地陪伴。
我們怎麼樣去了解自己的情緒,去探討自己的情緒?探討是因為我們關心;關心是因為我們決心想要去做一些什麼;否則的話,我們不用去探討這麼多、這麼深入。
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★
如果小時候有受過很嚴重的創傷,如果長大之後這個創傷沒有處理,你的生命一定會發生重大的疾病,或者是早夭—莫名其妙發生意外事件、心理疾病、想不開、自殺等等,這些事情是遲早要發生的。
如何避免發生?
那就是把你的問題轉移到另外一個生命,讓那個生命受傷、生病、想不開很想去死。如果你能夠把別人搞成生病或發瘋,你就可以好好的活下去;所以很多父母活得很好,就是因為他把他的孩子搞得死去活來。當這個孩子如果長大了,他不想生病或發瘋,他就要繼續把他的孩子搞得死去活來。我們就是這樣一代搞下一代…再搞下一代。
如果沒有透過對生命的學習,我們就容易陷入在這樣的反覆中。我們常常卡在兩難:想要活出自己,好像又覺得不對;要活成別人又不甘願;要活自己也不對,要活成別人也不對,那乾脆就不要活了,就會靠疾病、意外來結束生命。
如果不想搞瘋自己,也不想搞瘋孩子,除非我們回過頭來,去療癒自己生命的傷痛。學會做自己的父母,把自己這個生命應該得到的那份愛和尊重,不再祈求從別人身上得到,能夠自己給予自己。
當我們把自己療癒好,我們就不會去怪上面的父母祖輩,也不會去折磨下面的孩子孫子;不會去怪上一代,也不會去折磨下一代,否則的話這個生命的課題,它就會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,沒完沒了。
ความคิดเห็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