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述/劉仁州
文字整理/劉家蓉、劉曉芸
「三四十歲這個年紀,要很認真努力賺錢」,我並不完全同意這個說法,也許在人生歷程裡面,這是工作賺錢最適當的一個時機。
但是生活只是為了賺錢,這個其實只是某些人,他們把金錢、經濟當作是最主要的一個部分;但是也有一些人,他要有工作要有收入,但工作收入未必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份。他可能還有其他的興趣,其他的嗜好或者他的一些志向。
我會覺得怎麼樣去重視生命,
重視生活的全面,
你的身心靈的層次。
很多人他會把注意力完全放在金錢經濟的層面,那這些一定是跟他的早年或者是原生家庭的經濟狀況、童年的生活是相關的,也有可能受父母影響,父母可能在金錢上曾經受過很大的痛,或者家裡面在經濟上有大起大落的情形。
就像有很多家庭,他的小孩後來學醫、學護理,都跟家庭裡曾經有過一些重大疾病,或者家裡曾經有一個重要的人,他臥床或者生病,需要被醫治或被看護,是相關的。有很多人從事幼教、小學教育等等,跟他童年的時候渴望美好的照顧也有相關。所以有些時候是因為家裡面曾經有這個需求,有些時候是因為小時候曾經有這樣的渴望,然後後來工作的領域就會是在這樣的一個範圍之內。
生命,不管你怎麼珍惜,生命最終都是浪費。
因為生命,一天過了,這天就沒了。你20幾歲過完,你就30幾歲,30幾歲過完了就40幾歲。很多東西不管你用它來做什麼,但是過了就過了。所以生命有些時候,是要拿得起放得下,要能跟隨變化,更重要的是能夠樂在其中,能夠享受生活中的一些片刻。
通常和你生命相關的,比如說學習也好、成長也好、去服務也好、去關心跟支持一個生命,你感受到這個生命他充滿著力量,或者這個生命他終於走出他的困境;你自然就會有一種喜悅的感覺。這些跟金錢的報酬是沒有必然的相等的,不是說:我有金錢的報酬我才快樂;沒有金錢的報酬,我就不會有這種感覺。這也未必,但是我是會覺得說:
怎麼樣去維持自己生命的那種安定的感覺、穩定的感覺、平和的感覺?
這樣的感覺才是你快樂的來源。
很多時候去關注,去注意到自己的狀態,有能力、有經驗我知道怎麼樣去維持我狀態的良好,而不是依靠外援、外物,好像要去做什麼、經歷什麼,我才會有穩定和平靜。
生命的多樣性,生命的各種可能性,我們要能夠去體會,生命是多元的、多樣的,然後我們去經驗它。
如果你成長的家庭,很多人他跟「自我的關係」是有困難的,即使你在這個家庭裡,你很努力,你也讀了很多書,做了很多事,做了很多思考,你還是會覺得自己怪怪的,沒辦法那麼坦然的、自在的接受自己。
我常講,比如說以伴侶關係來講,我們會有渴望親近,我們也會有渴望獨立,本來渴望親近跟渴望獨立,都是正常的,都是美好的,但是當一個人的自我出現問題的時候,你渴望親近,你也覺得自己有問題;你渴望獨立,你也覺得自己有問題。有時候你會把對方搞得很痛苦,然後你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,有時候你把自己搞得很痛苦,然後你也覺得自己好像不太對勁。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搞不定。
我們生命最困難的,是缺乏的溝通的能力。
我有什麼狀況,我有什麼需求,但是我沒有跟對方溝通的能力,或者我沒有跟自己的內在溝通的能力。所以我的理智上有一個需求,我的情感上又有一個需求,但是我的理智跟我的情感沒有溝通的能力,這個常常是造成我們生命困難的地方。因為我們來自一個不會溝通的家庭,或者不會溝通的社會,所以大家都變成情緒化,就一大堆毛病,很多筋都不對勁,這邊痛,那邊碰。
因為我們缺少了溝通,缺少了討論、商量,缺少了協調,缺少了追求一種「你好,我也好」的生活狀態。
如果父母不常常考慮孩子的感受跟需求,孩子自然也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跟需求,到最後我們大家就變成有時候用暴力,有時候用情緒來對抗彼此。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