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劉仁州

【「劉老師說」系列】我怎麼對待自己,影響我的生命品質

口述/劉仁州

文字整理/劉曉芸


長大的成年子女,你的生命的品質就決定在你做你自己內在小孩的守護者的能力;

跟你在什麼環境生活,原先的父母怎麼對待你都沒有太大的關係。

現在的重點是:你的內在的父母怎麼對待你的內在孩童。


如果有一個7-8歲的小孩,有人欺負他。如果這個小孩讓你知道,說:「媽媽我被欺負了。」媽媽要怎麼反應?


媽媽會說:「你怎麼這麼沒用,只會呆呆地給人欺負。」還是媽媽會說:「我覺得你很好,你沒有當場跟對方吵起來,你忍耐了,我覺得你要忍住自己不跟對方吵起來,我覺得你很不容易,你很好。」然後媽媽接著說:「我們需要來學習如果你要表達,你怎麼表達會比較恰當,你要找什麼時機再跟對方做一個表達。」


所以我們不會勸子女在別人的一個氣勢、氣頭上去跟對方衝撞;我們要教導我們的子女,教他要捍衛自己,教他照顧自己的價值跟尊嚴。


別人甩不甩你這一套,這是他的事;

你有沒有為自己做,那是你的事。


一個人長大了,不是看別人怎麼對待你,

而是看你怎麼對待你自己。


別人對你口氣非常不好,為什麼你不當場跟他吵起來?


因為你覺得吵也沒有用,跟他吵只會把場面搞得更糟糕。你覺得對方不會好好地聽你說話,跟他吵起來,只會讓自己更沒有理性。


如果當下我控制不住我的怒氣,然後我發作跟對方吵起來,我不是在傷害對方,我是在傷害我自己。那我為什麼要做傷害自己的事情?因此我不跟他吵,我不是怕他,我也不是示弱;我是明智,因為我知道這個時候跟他吵沒有用,吵起來只會更糟糕。


我不吵,我離開,我是帶著什麼心情離開的?

我是帶著一個「夾著尾巴的狗」的心情離開嗎?還是我帶著一種「在我的內在,我是一個比較統整的、我是一個內在有力量的人」?

我是在做一件對我的生命很明智的一個舉動,所以我離開現場,離開當下。


所以很重要的事,不是「我離開」這件事情,

而是「我帶著什麼樣的感覺」,我離開了現場。


「離開」,這個衝突就算了,就過去了嗎?


不管怎麼樣我都是一個成人,所以身為一個成人,我有一個成人的樣子。那些我該講的話,用寫的也好,用講的也好,我都會找機會向對方表達;但是我不在對方生氣的時候跟他講這些話。我可能是哪一天對方沒有在生氣,我找他說:「我有話跟你說」,然後我就要告訴他:「那一天你在怎麼樣的情況底下,對我說了什麼樣的話,我當下的感受是…..,我想要讓你知道。」


首先我們要清楚知道,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我變成一個小孩,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我變成一個無助的受害者。我要不要跟這個人硬碰硬,這是由我決定。


當一個人對你越無理越粗暴,你對自己就要越堅定越溫柔。

不要別人瞧不起你,你也瞧不起自己。

你內在的那個小孩很需要被了解、被看見、被支持、被保護、被教導。


如果從小沒有得到父母適當的陪伴跟照顧,我們長大後,一個是我們也會不知道怎麼去陪伴跟照顧自己;另外一個是我也不想要去陪伴跟照顧自己,因為內心總覺得父母沒有好好地陪伴跟照顧我,這是父母欠我的,欠我的這個帳我遲早要討回來。如果我自己照顧自己,就好像我就不去跟父母討這個債,父母欠我的,好像就算了,我不甘心。


人,不會隨便就放過別人,

但是你不放過別人,你也就不放過自己。


所以你一定要跟對方對上、槓上,這也是為什麼「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」。

有些仇恨不只一代之間,它們傳了好幾代。



560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