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劉仁州

【「劉老師說」系列】 給青少年犯錯與失敗的空間

已更新:2023年5月20日

(劉仁州老師口述,劉曉芸整理)


當孩子在學校發生一件事情,

這件事對孩子的生命有什麼意義?

這件事情對孩子、對親子關係有什麼價值?


這樣的一件事情,往往重點都不是對錯的問題。孩子也知道自己做了一件校規不允許的事情,那他要做的時候,是他想要做?還是同學邀他一起做?他要做的時候,是他完全沒有想到會被抓到?還是說他是冒著險,賭自己不會被抓到?當被抓到的時候,那個剎那他的感覺是什麼?很多時候,重要的是孩子的生命。


這件事是發生在孩子生活中的一件事情,不是父母的事情,這是孩子的事情。身為父母的我們,要能夠用一種很平靜的心情來了解孩子;我們了解孩子的目的,是為了幫助孩子可以了解他自己,而不是讓孩子批判自己,也不是讓孩子為自己找理由、找藉口,也不是要讓孩子自責,也不是讓他去抵抗別人的責備。這樣的情緒—批判、逃避、自責、對抗,對孩子一點幫助都沒有。


這個行為的影響–對他自己的影響,對他的未來的影響,對他跟同學、老師之間關係的影響、對他在家庭跟父母關係的影響各是什麼?孩子對這件事情使得父母必須要到學校去面對老師、教官,他又是怎麼樣的感覺呢?


做父母對青少年最重要的,

就是要給孩子犯錯、失敗的空間。


也就是說:孩子你可以犯錯,你可以失敗。當孩子真的犯錯的時候,如果父母的情緒是很激動的,那等於是在告訴孩子:你不可以犯錯。但是如果父母的情緒是很穩定、很平和的,那孩子得到的訊息是:我是犯錯了沒有錯,但是這個錯誤是父母可以允許,父母可以接受這個錯誤。


但是錯就是錯,我們怎麼樣對這個錯誤做學習?這件事情要讓我們學習什麼?


一件事情發生了,小孩會不會有感覺?大人會不會有感覺?我們要先處理感覺,然後再處理行為。


在這件事情上面,孩子的感覺是什麼?孩子的行為,要學習的是什麼?這些答案很多時候不是父母告訴孩子,而是父母問孩子:你的感覺是什麼?這件事情你學到的是什麼?不要去評量孩子的說法對不對,因為也許孩子因為他的年紀有他的認知跟講法,他學習到的東西可能跟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,但我們要尊重他。父母可以提出父母的看法,但是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看法。父母的看法不一定是對的,孩子的看法也不一定是錯的。


這些都處理完了,最後才來處理做父母的感覺。


當我做父母的,我知道這個事情的時候,我當下的感覺是什麼?我事後、一段時間之後,我的感覺又是什麼?我把我的感覺讓孩子知道,但我只是讓他知道,我沒有要責備他的意思。


對青少年來講,這個階段是他們一個重要的時期,怎麼去處理每一個事件,其實是很重要的,重要的是在處理事情,而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。過程,才是真正重要的;發生這件事情不是最重要的。常常因為過程處理得不好,導致一個事情變成一個關係的分水嶺、決裂點;但也有處理得很好,一個錯誤的事情讓一家人更懂得如何彼此尊重,更加相愛,家庭凝聚力會更強。


生活中的事情,是來讓我們學習的;

關鍵在怎麼應對、面對事情。


544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