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劉仁州老師口述,劉曉芸整理)
每個孩子一出生的時候,全部都是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的,沒有例外。在早年的時候,剛出生的那幾年,每一個男孩、女孩都是跟媽媽的關係比較密切。如果那幾年媽媽沒有能力,沒有辦法好好的照顧孩子,每一個生命都會受傷。出生的那幾年,沒有媽媽的照顧跟陪伴,生命是會受傷的。當然,陪伴的時候,媽媽有沒有足夠的愛心、耐性跟溫柔,來面對孩子帶給她的困擾,這個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。
當孩子到了幼稚園、小學的階段,如果夫妻關係好,家庭生活運作正常,一般來講,女孩子會比較喜歡爸爸,男孩子會比較喜歡媽媽。所以,爸爸能夠多陪陪孩子,特別對女兒好一點。媽媽多陪陪孩子,也特別對兒子好一點,這也是正常。
到了青少年階段,孩子要回歸原來的性別。意思就是說,兒子要回到爸爸的影響力範圍,女兒要回到媽媽的影響力範圍。不然女人會沒辦法恰當地扮演太太跟母親,男人沒辦法扮演丈夫跟爸爸的角色,沒有責任感,在生活上常常像小孩子一樣,情緒化。
國二已經是青少年了,媽媽是要鬆手,然後要很有技巧、很智慧的把兒子轉移到先生的影響範圍之內。很多時候媽媽會鼓勵兒子:你的情況你要去面對爸爸,你要跟爸爸好好的談一談,聽聽爸爸的意見是什麼。有時候是去跟先生說:很多事情我不麻煩你,但是這件事情我要請你表個態,或者找兒子談一下。
媽媽的責任不是要讓爸爸有反應,媽媽的責任是把問題交給爸爸。爸爸要不要有反應,那是他的事,媽媽只要講了就好了。
所以兒子到了青少年,媽媽少管,爸爸多管。媽媽要朝「越來越少」這個方向發展,讓爸爸有「越來越多」的機會。
父子要能夠看向對方,而不是父子彼此不交流,通過「媽媽」在傳達,那這樣,不管是對爸爸的生命還是對兒子的生命,都不是一件好事。
生活的小事,或許還是會習慣跟媽媽說,因為常常是媽媽在張羅,但是對一些像是生命的信念、人生、未來、或者是他的學習、將來高中要念哪個學校等等,這些部分可以開始跟爸爸討論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