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劉仁州老師口述,劉曉芸整理)
我們到底是要這個世界來符合我們的期望,
還是我們要去適應這個世界的變化?
我們講「隨遇而安」,就是隨著我們的遭遇,隨著我們的際遇,我們能夠安住我們的心。也就是說,心的調適的能力要很快,不能一直停留在過去。當我們停留在過去,好像我們希望這個環境來改變,來符合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;而不是環境已經改變了,我們趕快調整自己的心情,來符合這個需要。
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,我們現在的年齡都會過去。我們不希望「老」,但「老」也會來;甚至不希望「病」,但是「病」偶爾也會纏身。
所以當「碰到了」,有時候是發生在自己身上,有時候是發生在我們所愛的人身上;當碰到了,我們的情緒總是會受影響,會有波動;但是人的學習,人的修為,就看我們這個波動的幅度多大、延續的時間要多長。能夠在越快的時間,越小的波動,回到那種穩定平和的狀態,固然是越好。
這是不容易的事情,但是我們要了解生命就是這麼一回事。從信仰的角度,就是所有物質的東西,它都會有被毀滅的時候;所有內在的、精神的、心靈的東西,可以是長久的。所以我們怎麼樣去使用物質,而不是被這個物質所掌控我們的心靈。
身邊總是有一些好的東西,但是到了一個階段以後,它就變成沒用的東西,那這個東西到底要留,還是要丟。很多時候,如果我們覺得這個東西還是很有用、還是可以用,但是對我沒有用,對別人可能有用,那我們可以選擇送人。有些人到了一個年齡的時候,每一年,或每一個時期、每一個階段,他就在想:他要把身邊的東西送出去,這樣也是挺好的。
PS 劉老師最主要是在談「年老」,但是「我們到底是要這個世界來符合我們的期望,還是我們要去適應這個世界的變化?」小編覺得很多情況都能套用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