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劉仁州

【劉老師的小故事】No.14 改變從「我」開始,教育從「心」做起


要孩子能夠聆聽良知,

為人師長和父母者要先能夠傾聽良知,

並接受良知的領導。

所謂的接受良知的領導,

意味著隨時願意檢視自己生活的動機和態度,

也願意從自己的改變開始。


許多次我氣惱學生的犯規連連,但當我靜下心來傾聽良知的聲音,總會發現在我個人生活的忙碌或情緒的失控,跟學生問題之間的關連。


有些時候當我鼓起勇氣,向學生坦白自己生活的問題並為自己陷溺在其中而讓學生為「惡」乘機所勝而深表歉意,學生常常反而較能自省,並承認自己的責任。也就是說,身為老師的人,不以為學生的錯就是學生的錯,而認為自己在作為或能力上有所欠缺,才讓邪惡乘虛而入。


比如說,假日期間學生成群結黨在校外犯規。我認為,如果我夠敏感夠注意到學生個人的困難,我可以假日前就有個別的關心或交付任務,或許就可避免學生受誘惑而跌倒。


但大多數的父母和師長,習慣於譴責和說教。將心比心,當一個人被指責時,總是會為自己辯護,即使他嘴巴不說出來,他心裡一定為自己找了許許多多理由和原因,可以讓自己原諒自己。有時候,人在犯錯的時候,被指出錯誤時,總會惱羞成怒,甚至反擊。其實許多以下犯上的衝突,最後形成嚴重的悲劇,絕大多數是來自這類不必要或不當的指責,如果我們的父母和師長有多一點經驗在人性的處理上面,那麼這類悲劇是可以避免的。


學習聆聽良知的大人,要相信自己的良知會說話,同時也要相信小孩子或年輕人也有良知,他的良知也會對他說話。我們生活上處理孩子的問題,要給孩子和他的良知之間,預留迴旋的空間,讓他有聆聽他的良知的機會,是管教小孩最奧妙的藝術。


父母師長的主觀性太強,堅持權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,強迫孩子接受大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,常常是壓迫到孩子和其良知之間的空間,使孩子愈來愈隨興和隨情緒和慾望而行為反映,久而久之,當然就桀驁難馴了。


要孩子能夠聆聽良知,為人師長和父母要先能夠傾聽良知,並接受良知的領導。所謂的接受良知的領導,意味著隨時願意檢視自己生活的動機和態度,也願意從自己的改變開始,把別人改變意願和改變的時間表、改變的方式交給自己和他的良知來「交涉和互動」。


當然,這一些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經驗和體會,或許每一個為人師長和父母者,也有各自的心得。我是野人獻曝,如果您有興趣和任何見解歡迎我們互相聯絡,一起研究,所有能夠更有效幫助學生的方法,都是值得我們投資時間和精力來探討的。






82 次查看0 則留言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