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劉仁州

【接受問題的存在,深入的了解問題】

口述/劉仁州

文字整理/劉曉芸


孩子1歲8個月所遇到的問題,你不能叫小孩自己解決,這個問題需要大人去解決。父母不能說:「我都把你生下來了,剩下的問題都是你的」,他還太小,他才一歲8個月。


孩子在這麼小的時候,

他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。

他有問題,是因為父母不會解決問題。


所以孩子的問題是要讓我們做父母的去學習,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斤兩,自己的能耐到哪裡,當父母有情緒的時候,就是在告訴我們:我的能耐就到這裡。如果你能夠心平氣來應對,譬如說這個小孩吃飯的問題、睡覺的問題,或者他身體不舒服,你都可以心平氣和起來應對、來處理,那代表你的能耐還沒有到達極限。但是如果搞孩子吃飯,就搞到你七竅生煙,搞到你快要抓狂,很想把他掐死,那代表你的能耐已經到頂啦,要碰到你的天花板;父母沒有辦法解決孩子的問題,那就是父母要出來學習。


學習包括聽演講,找人家去談一談,或是去問問別人:「你們家的小孩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,你都怎麼處理?」聽聽別人的意見,或著看書、買書來看,或者上網去查,這些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。


但是生命不能停留在頭腦的認知,「我知道這樣」這是沒有用的。生命要實際的實踐、體驗,從實際應對問題中不斷的練習。用在別人家的小孩很有用的方法,用在你們家的小孩不一定有用,所以要回家試試看;那沒有用的要怎麼辦?要把這個小孩打一打、罵一罵嗎?要不斷的自責內疚,說:我怎麼這麼沒有用、我怎麼是這麼糟糕的父母;不要打罵小孩,也不要打罵自己。


那要怎麼辦?


要解決問題一定要接受問題、允許問題的存在


「我的小孩,他吃飯的問題形成我的困擾,而我一時之間還不知道怎麼來對應對他的問題,這個部分我到目前為止,我沒有答案」,接受這樣的狀況存在,而不要去譴責對方,也不要譴責自己。


問題的了解與接納,是解決問題的前提


如果無法「了解問題」,無法「接受問題」,就不要談「解決問題」


很多人都太急於想把問題解決掉,結果你越急,你越用力,問題就越膠著,關係就越困難,搞到最後本來吃飯、睡覺、上廁所,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,但是因為你覺得孩子不對勁,孩子的狀況你不滿意,然後你就硬要解決他。你很用力地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,到最後自然的就變成不自然。


很多孩子到最後會形成強迫症,會形成精神官能症,甚至會過度的壓抑。有些小孩有很早就有焦慮的現象,有些小孩會拔頭髮,他把頭髮都拔光了,把指甲都咬光了,有些晚上睡覺會磨牙;這些都是處在緊張焦慮的情況。這種自律神經的問題,有時候是超過孩子的自我控制的能力,並不是這個孩子他不想要控制自己,而是有時候是他的能力做不到。


父母太想要在孩子的身上看到父母想要看到的結果,無形之中造成孩子的壓力,也造成我們做父母的壓力。




101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