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劉仁州

【生命學習成長 親職系列】 01 「生命」是什麼?

已更新:8月18日

 (講述/劉仁州,文字整理/劉曉芸)



我們一直在談「生命成長」,到底「生命」指的是什麼呢?

 

生命,

你的「存在」就是生命,

任何你可以感受的到、可以去傳達、去表達的,

都是生命。

 

生命,牽涉到兩個層次:1)我們自己的「存在」,2)別人的「存在」。不同的「生命」的「存在」當中,有互動連結的關係;所以生命它不只是「存在」,它還有「關係」,「關係」也是一種生命。

 

所以當我們談「生命」,很重要的就是在談這部分--「存在」跟「關係」

 

生命也是一種「發展」。生命有生命的開始,也有生命的結束,也就是死亡;生命也是一個「過程」,從出生到死亡的一個過程。關係也有它的開始,關係也會有關係的結束。也因此當我們談何謂「生命」,就會牽涉到這一些的層次、範圍裡面。

 

「生命」的本質又是什麼呢?

 

「生命」的核心,是獨特、珍貴跟美好的本質。

但是人的實際的生活裡,常常感受不到這種「生命的本質」,感受不到這種獨特性、珍貴,還有美好的特質。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環境的影響。

 

環境會帶給我們對生活的感覺,特別是在小的時候。因為人的生命在出生到長大的過程中,我們有一個很長的嬰兒期跟幼兒的時期,在嬰幼兒這個階段,我們對父母,對照顧者,對環境,有很強烈的依賴性;因為我們需要依賴別人,所以我們的生命也會被別人影響,或是會被別人所塑造。父母怎麼看待「生命」,就會影響我們對「生命」的看法。如果父母認為「生命」是很苦的,「生命」是很辛苦,是很痛苦的,那無形之中我們也會覺得活在世界上,是很辛苦也是很痛苦的。父母對辛苦、痛苦是討厭的,是想要逃避的,他們這種對「生命」的態度也會影響你對「生命」的態度。

 

「生命」本來是非常獨特、珍貴、美好的,上天創造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樣的特質,但是因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背景,遇到不同的父母,不同的時代、時空、環境,可能就會讓我們產生對「生命」有不同的觀感。但是不管任何的觀感,不能也不會影響到一個人「生命」的本質。就好比一顆鑽石,不管你把它當作石頭來看待、對待,愛用就用,不用就亂丟,但是它不是石頭,它是鑽石。即使你不重視它,你不珍惜它,但是鑽石就是鑽石,它的本質不會不會改變;所以當一個人長大之後,如果他能夠透過學習,透過覺察,去發現自己是鑽石的本質,然後學會用鑽石的這個念頭、觀念、角度來對待自己,對待別人,對待所有的生命,那他這種生命本質上的獨特性、珍貴跟美好就會顯現的出來。

 

我們提倡「學習成長」,其實就是講做父母的,特別是結了婚有了孩子的人,怎麼樣透過「做父母」這件事情或「做父母」這樣的身分來學習、成長。一個嬰兒來到這世界上父母當然是非常的喜悅,很高興孩子的到來;但也不一定每一個父母都很喜悅,因為有些懷孕不是他們預期的,有些性別不是他們期待的,有些孩子生下來的時候他的健康狀況不是父母所預期的;碰到這樣的一個情況的時候,父母不一定都是喜悅的。但是「對待生命」,怎麼樣接待這個生命,這樣的態度是要學習的。

 

我們人面對「生命」,很自然地就會去顯現出來「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」,「我是在什麼樣的環境背景之下長大的」,我們過去所吸收進來的「價值觀」,我們所吸收進來的「對生命的觀點」,都會顯現在我們面對一個生命的到來,我們用怎麼樣的態度、對待來迎接這個生命。過去吸收而來的生命觀、價值觀,不一定對這個生命是最好的,那我們怎麼樣為了讓這個生命,讓我們在照顧這個生命的過程中,是發揮到最好的效用,所以我們要去學習跟成長。

 

學習跟成長就是一個人他是有那個意識,就像一個人的病,他要能夠去治療好,首先他要有所謂的「病識感」;他要先知道:我生病了,而且我的這個生病不能靠我自己讓它好起來,我可能要去看醫生,我可能要吃藥,然後我要聽從醫生的指示來服用這個藥物,那這樣我的疾病在一段的時間之後就會慢慢的好轉。學習成長也是同樣的道理,一個人要能意識到我的生命有所不足。要照顧好這樣一個小生命,我原有的生命、我過去所成長過來的生命,我可能不足,我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,我有很多要調整的地方;有這樣的一個意識才會帶動學習成長。

 

有問題,就是有機會。

 

孩子有問題,很多時候父母會急於解決孩子的問題,而沒有去觀察;不管是觀察孩子還是觀察自己。

 

觀察自己

當孩子有問題的時候,自己是怎麼樣的感覺?

當孩子有問題的時候,自己是怎麼樣的反應?

這樣的感覺、反應恰當嗎?

 

觀察孩子

孩子是處在什麼樣的情況底下?

孩子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?

孩子會有這樣的問題(不管是身體上的問題或情緒上的問題),這個問題到底是從何而來?

 

尋求解決之道

我過去從我自己的父母,從我自己的成長當中,我所吸收來的知識、經驗,能夠幫助我解決孩子現在這樣的問題嗎?

 

我用我認為可行的方式去處理了之後,實際的效果有如我預期的一樣嗎?

有幫助到這個孩子嗎?

還是我用了我所有的方法,但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繼續存在?

像這樣的情況,我有需要帶孩子去看醫生(專家)嗎?

我有需要透過醫生(專家)來了解更多孩子這樣的狀況嗎?

 

這樣的一個過程,做父母的能夠心平氣和、心甘情願的去走這個過程嗎?

這就是我們所謂的「學習的態度」。

 

很多人都太急於解決問題,甚至有些人著急到他連醫生都沒辦法信任,那他就只好去求神問卜、用很多的偏方、道聽塗說等等的方式。因為他內心非常的焦慮、非常的恐慌,他的恐慌跟焦慮,逼迫一個人像是一隻無頭蒼蠅一樣亂打轉,很想解決問題但卻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。

 

我們需要了解當父母的人,一定都會很想要愛這個孩子,想把孩子照顧好,可是這個照顧的方法是不是正確的,我們自己其實也並不知道,因此我們很容易只是用自己認為的愛去做,但是這個愛的方法是不是正確的,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去覺察去看見,然後重新再做修正,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。

 

孩子從幼年要長到成年,這個過程很漫長,做父母的需要不斷的學習與成長。









 

78 次查看0 則留言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