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劉仁州老師 2010 系列講座)
有空的時候,做一個練習看看:把你自己放在你父母的位置上,然後去感覺一下他的感覺會是什麼;如果你是你爸爸,你會有什麼感覺?如果你是你媽媽,你會有什麼感覺?去感覺一下他們。然後回過頭去,尋找你記憶中,對你父母最深刻的形象。
在什麼時候,你父母的所作所為,特別是讓你覺得很受傷,讓你覺得很羞愧;在那個時候,你爸爸說了什麼,或做了什麼,會讓你有那種感覺?
然後試著去了解爸爸的言語跟行為的背後,他的內心世界,是怎麼一回事?
我爸爸的內心世界,我媽媽的內心世界,是怎麼一回事?試著去了解。
一個人長大了後,如果還對父母懷抱著一種批判的、評斷的口氣或者是心態的話,你還是一個小孩子,你還是一個渴望得到父母的愛,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視,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、父母的眼光;你還是這樣的一個小孩子。
如果你長大了,不管你是十五歲、二十五歲、三十五歲、五十五歲、七十五歲,不管是哪一個年齡層,當你是帶著一種我渴望去了解我的父母,我想要去了解我父母,我想了解他的人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。我爸爸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一個人,我媽媽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一個人。我爸爸媽媽的這些思想、行為、習慣,是從哪裡來的?當你懷抱這樣的一個願望的時候,你就是一個大人。
要以成人的心態,我們才能認識自己。
長大了,回過頭認識要自己的時候,你要變成大人,去探討自己的生命,這是認識自己的一個入口,你認識了你的父母,你才能夠認識你自己,將來你才能夠幫助你的孩子認識他自己,因為你的孩子要透過認識你,才能夠認識他自己。如果一個做父母的都搞不懂自己,他怎麼可能幫助孩子搞懂自己?
去認識你的父母,特別是如果你小時候家裡發生過重大的事情。譬如說,爸爸或媽媽其中之一,在你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,你根本沒有機會跟他相處。那認識這個你從來沒有接觸過、沒有一起生活的父親或母親,對你的生命就變得非常重要。所以父母很早就不在了,怎麼去認識他?從什麼管道,從什麼線索,哪些人的身上,可能有關於你爸爸的一些訊息?你要去探索。
第二個要特別認識的部分,如果你小時候,父母經常吵吵鬧鬧,後來離婚、分開,讓你的小時候充滿了焦慮,充滿了痛苦,也充滿了恐懼,受傷的感覺。很多時候,我們就會拒絕去認識自己的父母,你就不願意去認識他。
我有一個堂弟,他自己都已經結婚了,自己都有小孩了。但是,每一次跟我談到他的爸爸,他從來不稱呼「爸爸」,他都是連名帶姓,講那個「劉某某」。因為我叔叔在我這個堂弟很小的時候,拋棄了他們母子。
所以小時候如果受到太大的創傷,那認識父母這件工作就變得很困難。我們認識父母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接納。
認識父母,就是要接納父母。
按照父母生命本來的樣子來接受他。
認識父母,接受父母,就是我們認識自己、接受自己的一個源頭。
接納父母的生命,還有一個更深遠的意義就是,接納他們在照顧你的時候,因為他們生命的不完美,帶給你的傷痛,帶給你的羞辱,帶給你的很多恐懼、悲傷的感覺;你也要接受這些。
接受的意思就是:從今以後,我不在自己的傷痛上面,追究我父母的責任,我不在認為是他們造成我的問題,我要把這一切歸諸於命運;我有這樣的父母,這是我的命運。我的父母在我成長的過程,帶給我的傷痛,也是我的命運。
一個人生命要平靜、柔軟而有力量,
這個人要能夠對命運說:「是,我願意!」
命運指的是你的成長過程,而不是指你的現在跟你的未來。對你成長的過程,你全盤的接納了,你才有力量去創造你的未來。
我們必須要先對過去說:「是,我願意,我接受這一切。」因為這一切就是我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