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劉仁州

你沒有的,你給不了


(摘錄自「昌哥網路平台訪問劉仁州老師」,文字整理/劉曉芸)


在生命裡面「你沒有的,你給不了」。我們說對待孩子要有耐心、要溫柔;但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,如果我們的父母或照顧者,他們對待我們並沒有很有耐心、他們也不溫柔,那麼在整個成長過程中,我們沒有得到耐心跟溫柔的對待。


雖然我們都知道「耐心跟溫柔」對待孩子是好的,我們也想要這樣對待孩子,但是當我們真正跟孩子相處的時候,就會發現我的耐心跟溫柔就是出不來。


常常孩子的事情讓我們稍有不滿意,或者讓我們無法接受,這時情緒很快就上來了。我們也希望不要動不動就責備或批判孩子,但就是會忍不住。想要溫柔卻溫柔不起來,有時候也因此會對自己感到沮喪。我們會去看書、向他人請教、或者去上課,學習到的很多都很有道理,頭腦都聽懂了,但是在生活中就是無法自由發揮這些道理。所以我們會講:「你沒有的,你無法給予別人。」


很多人會把重心和注意力擺在「我無法給予別人」,

而沒有把重心和注意力擺在「自己沒有的」。


我們太想要給予,然後又對自己的「不能夠給予」,感到泄氣與挫折。我們不夠去疼惜自己、不夠努力的去照顧、陪伴、填補自己「沒有的」這個空缺。


小時候父母沒有給我們那份耐心跟溫柔,長大了難道我們不能夠得到耐心跟溫柔嗎?


我們有時候會對自己莫名其妙的很縱容,沒有要求自己,讓自己愛怎麼樣就怎麼樣;但是當事情搞砸了、事情搞得傷害別人、讓自己非常的辛苦及痛苦時,我們又開始批判自己,又開始嚴格的限制自己。我們經常在這兩個極端中擺盪,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在對自己沒有辦法有那一份耐心與溫柔出來。我們會對別人沒有耐心也不溫柔,是因為我們對自己也非常的嚴格。


我們要「學習」,並且「練習」。長大成人的我們除了學習表達自己的需要,請別人耐心和溫柔的對待我們,我們自己本身也要學習,學習對自己耐心與溫柔。


因為在成長過程中,我們沒有「經驗」到被耐性與溫柔的對待,我們更要去「創造」這樣的經驗。


我們很容易學了幾句比較溫柔、比較有耐心的話,我們就急於去對孩子說,常常我們這一次對孩子很有耐心跟溫柔,但是過不了多久,我們的原形又畢露了;所以孩子就會認為照顧者根本就不穩定,你一下子對我很好,一下子又要開始罵我了,甚至氣的要打我了。孩子對於我們的耐心跟溫柔就會感覺是「假的」。也因此一個穩定的大人是一個孩子的福氣。


「我想要好,但是我好不了」,是因為我們沒有在我們的生命裡面下足夠的功夫。從小我們沒有得到那一份耐心與溫柔,那是很長的一段時間,怎麼可能透過半年的學習就可以把我們2-30年的缺乏補足,這是不可能的。我們要學習疼惜自己、陪伴自己,耐心的去照顧自己的困難、挫折感。當事情不如意或是犯錯等等的狀況時,我們內在都有一個很害怕、或者很惱羞成怒的內在小孩,我們要允許這個孩子有這樣的感受和情緒,我們要耐心的去陪伴他。我們要先把那份耐心和溫柔給自己,耐心、溫柔的對待自己。


很多時候,我們的「給予」其實是想要「得到」。雖然我們給孩子的是耐心跟溫柔,但我們希望孩子回饋給我們的是一個聽話的、順從的、懂得感謝與感激的孩子。我們給予孩子我們的耐心跟溫柔,當他反應不如我們的預料,我們便容易破功。但是孩子的生活也會有不如意的時候,孩子也可能覺得我們大人「給」的很假,孩子有他的心情、有他的狀態,我們並沒有真正去了解到孩子的內在。


面對孩子有情緒化的回應時,重點不在你,重點是在孩子,我們可以表達:「我聽你的口氣,是不是今天過的不如意?我正在學習耐心、溫柔的對待你,但是我感覺你很有情緒,是不是我做了什麼事情讓你不滿意,還是你在生活中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或挫折?」


不是去譴責他或責備他的口氣、態度,而是去了解孩子發生了什麼事讓他的口氣和態度是不好的。當我們去了解孩子的遭遇和心情時,他的口氣和態度自然就會自行調整。


我喜歡你,我就會想要對你好,我跟你講話的口氣自然會是好的。我會注意禮貌、我會注意你的感受,因為我喜歡你;但是如果我並沒有不喜歡你,我只是現在心情不好,我會覺得你不要來煩我、或者你不了解我。當你來問候我的時候,我只是剛好心情不好而已;並不是因為我討厭你,或者把注意力特別放在「口氣不好」,而是「我現在心情是不好的」。


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跟你講話口氣要好,那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就變成是一種「要求」,那個耐心和溫柔變相的要來要求孩子。孩子可能想著:「你昨天對我的責備和處罰,我還在氣頭上呢!我還在生你的氣。這個時候你來跟我講話,我當然沒有好口氣的跟你說話。這樣的情況下,如果我能夠得到你的尊重或得到你的了解,我就會比較容易放下。但如果我只要口氣一不好,你又批評了我的態度,那當然我當然是衝起來了!」


創造經驗,除了請周圍的人對我們有一些耐性跟包容,我們自己也可以透過安靜、冥想、寫信回信的練習,來給當年沒有被耐心、溫柔對待的自己。


寫信回信的練習:寫信給父母,再從父母的角度回信給自己,這是很好的練習。寫信給父母,我們要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感受、說出自己的狀況、遭遇,例如覺得沒有被尊重、沒有被了解,或者覺得被批判了,我有很不舒服的感覺。


我們要勇敢的表達自己,因為我們小時候沒有那個機會和勇氣去表達自己,當我們的憤怒、悲傷、恐懼有機會被表達出來,我們生命的那一份耐心跟溫柔才會進來。


我們在寫信給父母時,要有一個態度是:我想要的,我不一定會得到,但是我至少表達了,我讓對方知道我的感受。這就是照顧自己,我照顧了我自己感受,我讓自己的需求被知道,我勇敢為自己發聲了。


以父母的角度回信時,父母可以為當年的事件道歉,並以父母的角度合理的、部分的去盡力滿足自己。比如內在小孩表達:我希望你每天晚上回來時,能夠有一點時間五分鐘、十分鐘,跟我講講話、陪我聊聊天。作為父母,如果我覺得這個部分是我可以做得到的,我就透過回信跟他說,並在生活中真的安排出時間與自己對話。


學習照顧自己是一個不容易的功課,特別是對一個生命的耐心跟溫柔,因為我們很需要的是「愛」,愛的體現就是「耐心」跟「溫柔」。如果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善待周遭的人:伴侶、孩子,甚至是好朋友,對他們可以更有耐性、更有溫柔,那我們要先這樣對待自己。


當這個部分的功夫做的足夠時,

我們的內心裡面就會囤積足夠的耐心跟溫柔,

這時候我們才能夠自在的「給」出去。


#劉仁州老師

#你沒有的你給不了

#溫柔

#耐性

383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