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劉仁州

恐懼與焦慮


(摘錄自「昌哥網路平台訪問劉仁州老師」,文字整理/劉曉芸)


活在這個世界上,我們會面對很多的壓力、承擔很多的責任,會有「恐懼」和「焦慮」是人之常情,這是很難以避免的。


「恐懼」不全然是壞事;「恐懼」是保護的能量,讓我們知道危險的所在,讓我們的精神集中;但如果你的「恐懼」躲藏起來,躲到你的背後,成為推動你生活的一種力量,這就會是「壞事」,因為你會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身上,而非自己的身上;你會把很多事情都看作為是別人造成的問題。當「恐懼」過大的時候,我們就容易「焦慮」;「焦慮」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停滯不前。


當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,也就是所謂會讓我們產生「恐懼」或者「焦慮」的「那些人」、「一些事」,我們會產生「情緒」。


我們會因為焦慮和恐懼,可能會有憤怒的產生、想要去掌控的慾望。當我們充滿憤怒與掌控跟他人相處的時候,會使對方想要防衛和反擊,並造成兩人關係的緊張、造成衝突、給生活帶來混亂;這樣的焦慮和恐懼是具有「破壞性」的。


如何扭轉並防止破壞性的恐懼和焦慮產生呢?


當我們感覺到恐懼和焦慮的時候,我們要去察覺而且去面對。也就是把恐懼和焦慮「擺到面前」,而不是放在背後。當恐懼和焦慮在我們的面前時,我就可以去面對它、了解它。我們會知道恐懼和焦慮「不是因為」眼前的這個人或事情造成的;眼前的人事物只是「觸發」我們有這個恐懼和焦慮,但是恐懼和焦慮「早就存在」在我們的身體和生命裡面,只是現在它被引發出來了。


恐懼和焦慮從何而來?


恐懼和焦慮是我們成長的過程,特別是我們人生的早期--嬰幼兒的階段、童年的階段,在原生家庭裡、在父母照顧的方式下所形成的。如果父母本身對生活和關係充滿著恐懼和焦慮,那作為一個小孩的我們,便生活在父母的影響範圍內,每天看著父母、感受父母,在無形之中我們就會吸收父母恐懼和焦慮的感覺。


長大之後,當我們面對到問題時,我們也開始擁有父母的那種恐懼和焦慮。你會發現恐懼和焦慮好像是會傳染的一樣。


在親子互動上,父母常常覺得如果孩子沒有學好,可能就是「養不教、父之過」,人家會說這個父母沒有管好小孩,以後出社會孩子可能會沒有競爭力。這樣的父母也是自己的焦慮問題,重點不再孩子不努力用功、不上進。當然,孩子不用功、孩子不努力,父母多少都會在意,但是如果父母內心充滿著焦慮,就會對孩子碎碎念、相同的話重複的講、一再的指責、要求小孩;這些行為其實對孩子的學習態度和效果是沒有幫助的。


父母常常有一種控制不了的行為,這就是父母本身的焦慮感。父母如果能察覺自己的焦慮並且去面對,甚至跟孩子承認:「爸爸媽媽有焦慮」,這樣的「焦慮」對孩子的學習也是沒有幫助的。


父母要能夠去承認這些焦慮感是父母自己的問題,父母自己要去面對。當父母拿出實際的行動面對自己的焦慮時,在一旁的孩子就在學習,從父母的作為中學習,孩子會很自然的去面對他的課業,而且孩子的讀書態度及效果一定也會有所進步。


很多父母都有恐懼,擔心「我不管孩子,孩子就會變糟糕!」,這其實是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,所以我們也不會相信小孩;另一個很大的可能性,是當我們小時候的時候,我們也是不斷的「被管教」,因為「被管教」,我們失去了對「自我管理」的信任;不相信自己會管理自己,當有來孩子之後,因為不相信自己,也就不會相信小孩。無形之中就會有:「你自己管不了自己,所以我作為你的父母,我就要來管你,我是來幫助你」。甚至還會說:「當年就是你阿公阿嬤嚴厲管教我,我才不會誤入歧途」,我們都將「管教」合理化。


恐懼和焦慮的時候怎麼辦?


面對自己的恐懼和焦慮,我們要學習以現在成人的自己,回過頭照顧當時還小、不被信任的自己,陪伴他、了解他、並且告訴他(內在小孩):「可以慢慢來,沒關係」、「如果你能力不夠或不足,可以說出來,我不會勉強你」。


我們要有能力去緩和內在小孩被逼迫時所產生的緊張和焦慮感。當我們去陪伴不同階段的小時候的自己,慢慢的那個內在的感覺就會緩和下來,面對壓力、被壓迫時的恐懼和焦慮的感覺,就不會那麼強烈。


每一次在現實生活中,有別人或者事情讓你感到焦慮時,就是你的內在小孩需要被陪伴、被照顧的時候。每一次遇到恐懼和焦慮,就把這樣的感覺當作是一個小孩。當下我們可以閉上眼睛冥想,讓自己安靜,然後去看見小時候的自己,跟他對話;之後如果可以透過寫信回信的練習來面對自己的恐懼跟焦慮,會是更好的方式。


生命最大的問題,是在成長過程中,很多「關鍵的時刻」我們沒有能力為自己的感受跟需求做表達。在成長的過程中,我們會遭遇到困難、挫折,甚至傷害。這些遭遇並不是造成我們長大之後,無法面對、照顧自己的真正原因。真正影響的原因,是當我們的小時候遭到困難、挫折、傷害時,我們沒有能力、勇氣或者機會「表達自己」。生命療癒的一個重點,就是學習讓成年的我們回過頭去看見小時候的困境,並且為小時候的自己做表達。


寫信回信的練習是一個很好的表達方式,我們用理智整理、陳述自己的情感,抒發積壓在自己內在的壓力,寫完信還要把信念出來,透過自己的嘴巴表達自己,讓當年需要被講出來的話,從自己的嘴巴被講出來,念的時候我們也能更去體會和體驗到情感,讓感覺再次的流動起來。念信的時候是會有情緒的衝力,很多人在唸信的時候會哭泣、掉眼淚,這些是好的,這些眼淚對生命有很大的療癒效果。


恐懼,就像一隻追在我們身後的大狼狗,如果我們盯著大狼狗逃跑,我們不知道前面有什麼,可能會撞牆,或是跑到死巷子;大狼狗不會有消失的一天,牠會一直在我們身後追趕,但是我們可以把頭轉向前方奔跑,這樣才看的到要往哪裡跑。但更好的方式,是學習跟大狼狗相處,讓原本以為兇惡的大狼狗,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夥伴,提醒著我們注意安全。



194 次查看0 則留言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