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口述/劉仁州老師,文字整理/劉曉芸)
從生活的困難、痛苦,察覺到生命的傷口。
如果生活沒有碰到困難,譬如說夫妻關係很困難、親子關係很困難、或者突然恐慌症、憂鬱症降臨,在恐慌症、憂鬱症等情況底下,感覺到非常的痛苦,我們不會意識到傷口的存在。
傷口,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因為生活中有痛苦,這個痛苦讓你意識到你的生命有傷口。很多人沒辦法認識到生命的傷口,當遇到困難與痛苦時,很多人都會去指責別人;父母指責小孩,伴侶互相指責,老闆批評員工;我很痛苦,我很不滿,我很不爽,我就去批判別人。
所以有很多痛苦的感覺、批評、指責,
這其實都是有一個期望、期望的落空。
很多時候沒有經過學習的人,他期望的失落(有一個期望但期望沒有被滿足),常常他的注意力就會放在別人身上;誰讓我期望落空?但是他沒有去檢視,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期望?所以如果能夠看到,能夠問自己:「為什麼我對這個人、我對這件事情,我有那麼強烈的期望?」「這個期望落空之後,為什麼我有這麼深的痛苦的感覺?」
期望的背後,常常就是生命的傷口。
我們在成長的過程,在小時候,我們的生命受傷了。你在什麼時候受傷,那個傷口會讓你對生命、對未來產生一種幻想式的期望、不合實際的期望,而這個期望常常就是造成很多痛苦的來源。
有一個媽媽說:「我跟女兒相處困難,我不知道怎麼了解、陪伴女兒」,這一個家庭關係的困難,就有可能是一個「傷口」:我是一個不知所措的媽媽,但是這個裡面也有可能會去碰觸到我的小時候,我可能也是一個內心世界不被了解的小女孩,我成長的過程,我常常去關注家裡,但是家裡沒辦法關注到我的內心世界。
我們有「生活的傷口」,也有「生命的傷口」,現在的跟女兒的關係,這是生活的傷口,但是小時候不被了解、不被陪伴的內在的感受,這是生命的傷口。我怎麼去學習,去照顧內在小孩,去陪伴、去療癒,然後使得我現在有能力來了解我的孩子,來陪伴我的孩子。當我的小孩不快樂、很沉重,然後像一隻刺蝟時,我作為一個媽媽,我怎麼靠近她,我怎麼跟她談話,孩子在怎麼樣的狀況底下,她會願意告訴我她怎麼了?她會願意告訴我她內心的感受?
怎麼樣由「痛苦」看見「期望」,
由「期望」看見「傷口」。
看見傷口,去感受傷口,去處理傷口,這個過程會帶來一種醒悟,或者一種覺察,那這個傷口就會變成醒悟跟覺察的窗口。在窗口裡面你會看見愛嗎?你會看見光嗎?你會看見風景嗎?你會看見一個新的世界嗎?窗口會讓你的生命有新鮮的空氣進來嗎?窗口可以讓你跟未知跟陌生有接觸嗎?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