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劉仁州

生命課題沒有還回去,就會傳承下去


(摘錄自「昌哥網路平台訪問劉仁州老師」,文字整理/劉曉芸)


心理學上有一個講法:

某些觀念、習慣、行為、想法如果沒有還給父母,

我們就會傳給兒女。

生命課題還不回去,就會傳下去。


因為這些觀念、習慣、行為我們從小耳濡目染,不管我們喜歡與否,即使爸媽之前對我們做的事情是讓我們痛苦、痛恨的,甚至我們對天發誓說:「我長大以後,如果做了父母,我一定不會像我爸媽一樣對待我孩子!」但很玄的是,這些小時候發的誓,那些我們說絕對不要擁有的觀念、習慣、行為,等我們當了父母後,會在不知不覺中對我們的孩子說出那樣的話、做出那樣的行為。


曾經有一個學生,她是一位母親,她說每一次跟先生吵架的引爆點都是她先生指著她的鼻子說:「妳簡直跟妳媽媽一摸一樣!」,她聽到這句話就受不了,就會非常的生氣,發狂似的把家裡的東西往她先生身上砸。


我問她:「為什麼妳先生說妳像妳媽,妳會這麼生氣?」


這位媽媽說:「因為我媽講話非常的刻薄,她對待人的方式,讓我從小就非常痛苦...」


我說:「可是妳媽媽把妳生下來、把妳養大,妳不像妳媽,那妳像誰呢?像媽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;為什麼妳會覺得你不要像妳媽媽一樣呢?」


她說:「我就是不要!我十歲就對天發誓,我長大以後一定不要像我媽一樣!」


如果你小時候曾經發過這樣的誓:我長大不要像我的父母一樣,那長大後你一定會非常像你的爸爸或媽媽,而且會越來越像。


人最大的痛苦就是

我成為我自己不喜歡的那個人。


如果我們不想要這些生命課題一代傳一代,可以怎麼終止呢?我們必須要先學習「接受自己」,也要「接受父母」就是這個樣子,並且相信父母不是故意的。父母的生命課題也是從上一代不知不覺感染而來的,父母也不是故意要傷害我們,他們也控制不了自己。


了解、接受這個問題的存在。


那我們在學習生命成長,我們身上的所謂的屬於父母的生命課題如何還給父母?


小時候如果我們打破一個杯子,媽媽就會罵:「你這個沒有用的東西!」,小時候我們不知道打破了多少杯子,媽媽不知道罵過我們多少次,甚至為這種事情一再發生還要打我們。


等我們長大了,有一個小孩,孩子在無意當中打破了杯子或碗,我們會不會有不經思考的衝動和反應?我們會不會罵他就像媽媽罵你的那樣,有時候這是我們控制不了的。


我們要標明:這是我媽媽或爸爸的語言、動作、行為,我不一定要跟他們一樣,我不用攜帶它。


如果把屬於父母的語言、動作、行為還給媽媽或爸爸,那屬於我的語言、動作、行為是什麼呢?所以我們須要「學習」。


我們可以觀察其他家庭對待孩子不一樣的方式,也許碰到類似的事情,聽到的是父母告訴孩子:「沒關係,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,你去拿掃帚來,我們一起清理就好了」。我可以將別人的方式學起來,變成屬於我的方式。


我們也可以閉起眼睛來,想像我是一個孩子,打破一個杯子,我希望爸爸媽媽怎麼跟我說話?怎麼對待我?


作為一個孩子,我們的本能會使我們忽略自己,注意力都在「想做什麼讓父母開心」、「想不做什麼讓父母滿意」。


最後,尊重父母所經歷的生命故事是他們的,不是身為孩子的我們該承擔與負責的,也不是身為孩子的我們做錯了什麼。


好好的面對過去所經歷的,

好好的透過學習後放下,

然後勇敢的往前走向屬於自己的生命章節。



398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